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
皇太子到来,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启程前去见驾。
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
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刚到的时候,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士绅前来参拜。
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心里暗叹不已。
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而是因为别的事情。
按照规定,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
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职务出现大量空缺,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不利于政局稳定。
可这种重要位置,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
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
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人不够用了。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
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加强监管,尽快将空缺补上。
很快朱标就安顿好,开始了工作。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
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
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
百姓的反应嘛,其实没多大反应。
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动也很大。
到了当前,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
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
有黄河会如何,他们不知道。
可能会好一点吧,但谁知道呢。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说要改道,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与其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
看到这些,朱标却松了口气。
他深知,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想让百姓同意很难。
只要他们不反对,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
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他们才是关键点。
他们读过书,有一定的见识。
关键是,下能裹挟百姓,上能勾连百官。
不把他们摆平,什么事儿都不好办。
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
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
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
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
有了黄河水灌溉,他们家的旱田,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
且黄河水运的便利,他们也能享受到。
至于黄河失控?我家离的远,问题不大。
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总体来说,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简单,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
看到这里,朱标就更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