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第一份折子,看到上面的署名,景元帝就先笑了。
端王为了向霍翎证明自己的诚意,在折子里,他是不打半点儿折扣,将霍翎做过的事情都写了上去,行文间颇多溢美之词。
景元帝起初还不太在意,但越往下看,他的阅读速度放得越慢。
末了,他轻敲折子,竟是又从头看了一遍。
连着读了两遍,景元帝将手里的折子递给内侍总管:“你也来瞧瞧。”
内侍总管往下扫了几眼,笑着说出景元帝的心里话:“哎呦,真是巧了。方才陛下还在问是哪家姑娘,这会儿就从折子里知道答案了。”
飞快扫到最后,内侍总管也总算弄清楚了端王上这本折子的用意。
不过看了眼沉吟不语的景元帝,内侍总管有些把握不住他的心意:“陛下打算同意端王殿下的请封吗?”
景元帝道:“区区一个县君,有什么可犹豫的。朕只是觉得,县君给低了。好歹也是十三心仪的女子,他怎么也不开口要个郡君,担心朕舍不得?”
内侍总管面上露出些许踌躇之色。
景元帝瞥他一眼,笑骂:“有什么想说的就直说吧。”
内侍总管轻声道:“奴才也不敢揣测端王的心思,只不过,霍姑娘还未入端王府,身份太高,总归不好。”
景元帝了然。
端王府只剩侧妃之位,这位霍姑娘的身份要是太高了,不说端王妃怎么想,就是人家姑娘自己,心里也未必没有其它想法。
“这就与朕无关了。”景元帝朱笔一批,“如何哄得人家姑娘心甘情愿,那是十三该操心的事情。十三既为她请功,朕就按折子上的内容论功行赏,封她一个郡君之位。”
拟好批复,景元帝的视线已落到新的折子上,只随口道:“朕看折子上说,她为了赈灾,将自己的体己都捐了出去。再赏她一百两黄金。其余的赏赐,你看着办吧。”
第22章 话本。
一番交谈,李宜春成功取得周嘉慕的初步信任。在请示过端王以后,周嘉慕开始调派人手营救李宜春的生母。
不过李宜春之事,对于眼下的常乐县来说,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真正吸引各方关注的大事,还得是行唐关几位高级将领的调换更替——
原行唐关主将何泰,因疏于榷场管理,导致端王遇刺,被罢免职务。
原行唐关副将周嘉慕,在端王遇袭一事上表现突出,接替行唐关主将一职。
原永安县守将,正六品昭武校尉霍世鸣,在平叛一事上屡建功勋,晋升为正四品忠武将军,接替行唐关副将一职。
此外,孙裕成、方建白还有周嘉慕的一众亲信皆有升迁。
何泰在燕西驻守十几年之久,手底下聚拢了不少中低阶武将。他罢职离任,不仅意味着他本人失
去了在燕西的经营,也意味着那些投靠他的中低阶武将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一时间,前线暗潮涌动,不少人在私底下搞起了小动作。
针对霍世鸣的小动作尤其多。
这就是根基不稳的坏处了。
像周嘉慕,本来就是行唐关副将,要能力有能力,要资历有资历,如今更进一步也是顺理成章。
而霍世鸣呢,有能力却没有资历,光是弹压那些不满的声音,就够让他焦头烂额的了。
在和霍翎商量过后,霍世鸣决定从县衙搬回军营,这样既能方便进出,又有利于早点熟悉军中事务和人手。
“只是我这一走,你就要独自留在县衙了。”霍世鸣头疼道。
但霍翎也不可能和他一起去军营住。
霍翎平静道:“我是住在县衙,又不是住在端王府邸,爹爹在担心什么?”
“若是有人在爹爹面前说起那些无端之言,爹爹只管驳斥。”
霍世鸣叹气:“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如今世道,总是对女子更苛责。”
霍翎眉心一动:“爹爹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吗?”
她和无墨一直待在县衙里,消息远不如进进出出的霍世鸣灵通。
霍世鸣满脸尴尬,支支吾吾:“是……是有一些针对你的风言风语……”
其实何止是一些。
一个是燕西出了名的美人,一个是位高权重的王爷,这样的风流韵事,谁人不津津乐道。因着天气恶劣,道路难行,流言暂时还没有在整个燕西传开,但常乐县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霍世鸣恨恨骂道:“定是那何泰在暗中搞的鬼。他暂时报复不了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抹黑你的名声。”
虽然霍世鸣没有明说,但想一想何泰对她的恨意,霍翎也知道不会有什么好话。
她并不畏惧人言,也不在意流言蜚语。
但不畏惧,不在意,并不代表放任。
她需要给自己经营一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