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365txs.com

藏国 第264节(2 / 3)

来,但去年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莫非高帅发现了什么?”

高仙芝点点头,“去年秋天,一支百人的吐蕃斥候抵达且末河,让我们很惊讶,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支吐蕃斥候是从青海湖那边过来的,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当年隋炀帝设立了西海郡、鄯善郡和且末郡,这三郡是相通的,吐蕃人征服了吐谷浑人后,他们就可以利用西海郡古道前来且末郡。”

李邺明白高仙芝的意思,从南面高原过来,要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确实不现实,吐蕃军过不来,但沿着祁连山南麓过来就有可能了,毕竟在宋朝的时候,那里是黄头回纥的地盘,人类可以生存。

李邺想了想道:“如果从青海湖过来,至少要走两千里,中途一定要补给点。”

“你说得没错,补给点我们也找到了,在萨毗泽,一座很大的高山湖泊,距离且末县有六百里左右,吐蕃已经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补给部落。”

“但这和我防范吐蕃有什么关系?”

高仙芝淡淡道:“从今年开始,安西军防御方向转向东面,大小勃律那边就要撤军了,一旦安西军撤出小勃律,吐蕃军必然会填上空缺,继续西进,入侵吐火罗。”

李邺大为震惊,“安西军要放弃小勃律了?”

高仙芝摇摇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不是安西军要放弃小勃律,而是由河中军接手了,这就是朝廷设立河中军的一个重要目的,安西军要配合陇右军,一旦吐蕃军从西海向安西扩张,那么陇右那边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但又不能让吐蕃夺取安西,所以安西军要加强于阗的防御,大小勃律就交给河中军了。”

李邺半晌无语,说到底,朝廷设立河中军还是为对付吐蕃,朝廷对向西扩张没有一点兴趣。

大军在甘州休整两天后又继续西行,把七百多户军属留在甘州休养适应,让长途跋涉的老人和孩子能够完全恢复过来。

没有随军家眷跟随,队伍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走过玉门关,穿过星星峡,二十余天后,队伍抵达了庭州。

庭州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一带,驻扎一万两千人的瀚海军。

目前的北庭节度使是王正见,年事已高,病也多,他就等退休,实际上,长史独孤峻过来后,真正的主事人是独孤峻,而不是王正见了。

大军在庭州又休整了两天,补充了粮食和水,然后继续西行,再向西走就没有城池了,只有一些戍堡,意义不大,只能从沿途的游牧民族那里得到补给。

天山北麓和伊丽河谷主要是乌苏人和塞人生活的地方,这里到处大片的牧场和河流,一路上都能得到补给。

十余天后,队伍进入了伊丽河谷,从这里开始,就是河中都督府的管辖范围了。

所有人都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尽管还有半个月的路程,但完全没有了旅途的劳累,一路走走停停,欣赏沿途旖旎的风光。

李邺催马来到王昌龄面前,高声笑问道:“王判官,身体如何了?”

王昌龄在庭州时有点腹泻,李邺原本想留他在庭州休养,但他不肯,咬牙跟来了。

王昌龄半躺在一头骆驼上,身上盖着薄被子,脸上略有点苍白,看起来精神不太好。

“乌孙人的草药很不错,病已经好了,就是身体有点虚,军医让我调养几天,我估计到碎叶就正常了。”

“骑骆驼舒服吗?”李邺又问道。

“很舒服,刚开始有点晕,现在习惯了,以后这样长途跋涉,就不累了。”

“是不是感觉像坐船?”

王昌龄呵呵一笑,“说对了,就是这种感觉。”

这时,一名士兵奔来道:“都督,王员外郎不想去碎叶了,希望就地驻营!”

李邺见天色已不早,便下令道:“就地驻营!”

士兵们纷纷从骆驼上取下行军小帐篷,在伊丽河边的草地上搭建营地,一些士兵开始埋锅造饭,还有不少士兵揪着数百头肥羊去河边宰杀。

兵部员外郎叫做王升,他的使命是到河中都督府后,将河中军的兵符和令箭正式移交给李邺。

没有兵符令箭,李邺就算能指挥士兵也是临时性的,最多是行军扎营之类军队内部事务,而对外派兵就不行,这是惯例,只有拿到兵符令箭,李邺的权力才算完整,才会真正成为河中军的统帅。

一般是碎叶移交,但去碎叶还要走十五天,王升不想去了,现在虽然刚刚进入伊丽河谷,但已经属于河中都督府管辖范围,所以在这里移交也不违反朝廷规定。

中军大帐内,聚集了数十名文武官员,在众人的见证下,王升正式把兵符和令箭移交给了李邺,大帐内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所有的文武官员都是李邺任命,除了副都督、长史和司马三名重要官员,他们三人是由兵部任命,事实上,李邺手执旌节,所有官员他有任命权,就像高仙芝任命封常清为长史一样,对下一任节度使他也有推荐权,高仙芝就推荐封常清为下一任节度使。

否则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