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理论上红黄蓝三原色加白,就足以配出画家所有想要的颜色,但真这么去做的人,寥寥无几。
现在许多学生使用的颜料盒有24色、36色乃至48色,都是按照最完善的色相、适合的配比安排好的,很多颜色甚至可以直接取用,不必过多地调色。从红黄蓝开始亲手调起,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娴熟的技巧,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
不知什么时候,色彩课的主讲老师也已经巡到这里,看见不见寒面前的颜料罐,以及刚刚铺好的固有色,目露惊艳,叹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敢啊。”
紧接着固有色之后,是区分亮暗面,简单带出阴影。
不见寒越画越快,调色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仿佛只要他落笔,他想要的颜色就会呈现在画面上。
一开始学生们还慑于监考老师在场,不敢对不见寒这边关注太多。直到不见寒扔下调色板,他们终于都情不自禁地放下手里的画笔,震惊又好奇地凑过来围观。
不见寒似乎是嫌调色板碍事,直接蘸取了颜料就在画面上抹开,趁湿调和。颜色虽然没有抹得十分均匀,却自然地呈现出缤纷却和谐的绚彩。
“卧槽……!”
虽然画室的学生中也有为了追求色彩的缤纷,刻意将少量高级灰不经调和就点在画面上的。但是用三原色在画面上直接进行调色的,他们还是头一回见!
“这人吃什么长大的,色感太他妈可怕了吧?!”
监考老师一开始还试图驱赶学生,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专心考试。但是聚过来的人越来越多,腆着脸求他,他根本拦不住。甚至于隔壁考场的巡逻老师也被这边的动静吸引过来,在看见不见寒的作画之后,脚就像扎根在了地上,挪都挪不动。
监考老师算是彻底放弃了阻拦。
他也忍不住看起不见寒画画的过程来。
不见寒左手扶着画板,右手同时握了四五支笔,平刷、扇形笔、圆头笔、毛笔、勾线笔,随着他指尖跃动轮番转换,每一笔落下的颜色都恰到好处,哪支该洗、哪支要调色,全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同时,他也并不完全拘泥于一种画法,画面不同的细节会采取不同的手法进行处理。水果圆润富有弹性的轮廓用笔触带出边缘,而罐子笔挺的形状则以刻画背景将其挤压跳出。
新凑过来的素描老师跟色彩主讲交头接耳:“一手正负形也玩得很溜,就看细节刻画怎么样了。”
“你看……他开始刻画明暗交界线了。”
绘画与摄影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绘画画面是可以由执笔的画师分解重构的。
将眼中所看到杂乱无章的景象拆分,把疏密重新布置得恰到好处。详略得当是画面视觉效果舒适的重点,主体物和明暗交界线更是细节刻画的重中之中。
不见寒的色彩个人风格极其明显。他会用纯度极高的物体固有色的对比色来提出暗面的反光,这种大胆又鲜艳的用色,使他的画面光影气氛极其通透,仿佛每一件物品都能在阳光下剔透发光。而最需要精细刻画的明暗交界线处,更是晕染开虹光般的过渡,如同星钻火彩,琉璃彩虹,令人炫目迷神。
不是他在刻画美,而是美在追逐他的笔尖。
越是看到后面,众人越是目瞪口呆。连隔壁考场的考生都被这边的异常吸引而来,将这边的考场彻底挤满。
然而坐在众人中央的不见寒,面色如常,丝毫没有被蜂拥而来围观的众人影响。
画面的大致氛围已经完成,他将平刷和扇形笔扔回洗笔筒里,只用毛笔和平笔的笔尖沾用颜料,点在画面上。他像是在进行一场轻松惬意的游戏,放纵自己的任性玩乐,这里点一点、那里点一点,让大家摸不清头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然而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无数细小均匀的彩点落在画面上,近看只是三四种颜色的单调斑点,但在远处的众人眼中,却形成了一整片新的、过度自然的斑驳彩色。
“法国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派……”素描老师不敢置信,拽了一下色彩主讲的袖子,“他今年真的才读高三?不是哪个美院退学回来复读的吗?!”
色彩主讲:“你问我?这个问题我还想问人呢?”
素描老师又问:“这操作,你能做到吗?”
色彩主讲连连摇头:“你别说我了……恐怕我母校美院,全校学生都没一个人能有这水平。”
就在他们窃窃私语的同时,学生中又发出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叹。
不见寒倒转画笔,用画笔坚硬的木质笔尾刮在画纸上,在画面上刮出数道凹陷下去的痕迹。表层尚未干透的颜料被刮去,露出底层他最开始铺垫的、看似毫无意义的斑斓彩色。这些弯曲的刮痕,自然形成了衬布上彩色的细条花纹,完美还原了静物实物的特征,同时又不显得突兀。
色彩主讲沉默半晌,叹气道:“……我有种自己还没毕业,在学校里看教授范画的感觉了。”
素描老师拍拍他的肩。